大庆市“千名人才下基层行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市委八届二、三次全会精神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决定在全市开展“千名人才下基层行动”,组织农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领域人才深入基层一线,帮助基层办实事、解难题,实现城乡人才统筹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重点任务
从农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选派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具有较强专业优势的人才1000名左右(市级200名左右、县、区各90名左右),到县区、乡镇村屯、城镇社区、中小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一)农业人才下基层的重点任务。推广和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深入基层解决技术难题、培养实用人才、开发产业项目,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二)科技人才下基层的重点任务。指导基层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区域经济科技支撑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教育人才下基层的重点任务。传授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学科教研,指导课堂教学,培训教学骨干,提升基层教育教学水平。
(四)医疗卫生人才下基层的重点任务。推进医疗卫生合作共建,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所提供先进医疗技术指导,进行疑难病例会诊,培训医护人员,带动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五)文化人才下基层的重点任务。帮助引导基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
二、方式载体
根据基层需要,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县、区可以组织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和载体,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注重与现有活动相结合,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扩大“千名人才下基层行动”的社会效果。
(一)农业科技指导培训。组织水利、农机、育种、种养殖等方面人才,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选派科技特派员,加速科技成果向基层推广转化。开展技术指导、信息咨询、项目论证、联合攻关等活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依托“科技活动周”和“科普大集”等活动载体,帮助基层培育科技示范企业,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三)送教支教下乡。组建名优教师讲学团送教、支教下乡,帮助基层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巡回讲学、专题授课等活动,传授教学方法,培养基层急需紧缺教育骨干人才。
(四)送医疗卫生服务下乡。开展巡回医疗和义诊等活动,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开展城乡医院对口共建,推进市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区)医院、县(区)医院辐射带动乡镇(社区)卫生院(服务中心)活动,实施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工程,为基层培养急需紧缺医疗卫生人才。
(五)送文化下乡。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指导和群众文化宣传普及活动,通过送演出、送图书、送展览、送电影,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基层文化事业发展。
三、责任分工
(一)市人才办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牵头抓总、综合协调、宏观指导、监督考核等工作。
(二)市农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文广新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结合部门职责和基层需求,研究制定市级层面的实施方案,落实选派人才并抓好组织实施。市农委牵头组织农业科技指导培训;市科技局牵头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市教育局牵头组织送教支教下乡;市卫生局牵头组织送医疗卫生服务下乡;市文广新局牵头组织送文化下乡。
(三)县、区人才办在本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协调组织县、区行业主管部门完成本级人才下基层工作。
四、步骤时限
(一)计划征集。市、县、区人才办向基层单位广泛征集人才需求计划,统筹需求情况,并通知到行业主管部门。(3月底前完成)
(二)遴选人才。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根据需求计划,组织遴选人才,并报本级人才办审定备案。(3月底前完成)
(三)对接服务。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人才与基层对接,开展人才服务基层工作。每名人才1年内深入基层时间不少于45天。(10月底前完成)
(四)考核汇报。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县、区人才办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报市人才办。市人才办组织考核组开展考核,形成总体考核材料,向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汇报。(12月底前完成)
五、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千名人才下基层行动”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规定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组织人才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加强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上来,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广大人才要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为基层和群众服务的实践中施展才干、发挥作用、锻炼成长。
(二)强化考核,跟踪问效。要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通过建立档案、业绩写实、成效评估等措施,确保人才真正深入基层、真正发挥作用,杜绝形式主义,做到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要发挥简报、报刊、电视、广播及网络的作用,宣传先进典型,反映各单位、各部门在开展活动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对表现突出的人才给予表彰,不断增强活动的影响力,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和宣传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