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改革创新加快职能转变
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支持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
省人社厅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简政放权、政策创新、优化服务,激发人才热情。
一、在简政放权上求实效。赋权于用人主体。将省直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由统一组织改由用人单位自行组织,事后备案,已自主招聘1052人。将行政机关公务员遴选由统一组织改由省直单位自行组织。省属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教师系列高级职称全部实行自评直聘。放权于基层。将成人高校、民办高校、中专、中小学教师系列以及卫生、农业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下放给市地和农垦、森工系统。高级专家延聘、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等审批权下放给市地。还权于市场。取消重点企业引进优秀人才备案、引进境外管理人才项目审批等行政事项,还权于市场竞争主体。简政放权后,用人主体选人用人更加灵活便利,新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
二、在政策创新上求突破。创新引才留才政策。联合有关部门出台《畅通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实施办法》,允许事业单位突破岗位数额和结构比例引进高层次人才。出台《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将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岗位设置比例向基层倾斜。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出台《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30条,将户籍证明、自主创业证等前置条件全部取消,创业大学生学籍可保留8年,去年全省创业大学生从1656人增至1.02万人,带动就业1.8万人。制发《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实施细则》,在五年内保留人事关系、档案工资和职称基础上,省内创业的原单位继续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已有90多人离岗创业。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出台《重点产业急需高技能人才培养办法》,通过设立大师工作室、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和校企合作等方式,仅去年就培养高技能人才7.3万人,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三、在服务水平上求提升。搭建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建成省级领军人才梯队40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1个。开展“专家服务基层、博士后科技行”等活动,组织100多位专家解决技术难题170余项。拓展人才培训渠道。聘请国内创业成功人士、国外知名专家来我省授课,开阔人才眼界。先后组织383名中小企业家赴瑞士培训,接受培训中小企业家对外合作意愿从3%提升至40%。提供高效便捷公共服务。整合人力资源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服务,帮助57.6万人次就业。各地均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将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纳入服务范围。
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省科学技术厅党组
近年来,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狠抓政策落实,通过牵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行动”、“科技成果招商与转化对接活动”和“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新动能培育取得成效。“十二五”以来,累计促进2400多项成果在省内落地转化,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9.5%提高至2015年的13.1%。
一、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治理体系。优化科技政策制度环境。修订了《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牵头制定了大力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意见、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转变科技投入支持模式。从支持专家、项目和企业向支持团队、方向和产业转变。近四年累计安排5000万元资金支持21家科研院所29个创新团队的科研项目。全省5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累计带动省内外221所高校、259家科研院所和928户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10项。优化科技项目管理。将省级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等事项由认定改为备案,建立科技计划管理平台,对科技计划实现了“全程记录、痕迹管理”。
二、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改革,让科技人才“一朝致富”。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等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成果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科技人员凭业绩贡献、靠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实现自身价值。省工研院将成果作价入股成立企业的股权或净收益的80%—90%用于奖励科研人员。为科技人员松绑,将高校和科研院所担任管理职务的科技人员与党政领导干部区别开来,支持成果参与技术入股获得收益。2015年,省属院所转化成果326项,收益2.15亿元,其中用于个人奖励2049万元。
三、搭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促进人才智力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大力支持成果研发平台建设。对2012年以来新批准的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各给予300万元奖励,择优对4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补助50万元,对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各支持50万元。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建设模式。采用市场化机制运作和建设乐业、腾讯众创空间,全省孵化器达到150家,2015年以来新入孵科技型企业2040家。推进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集聚了中科院产业育成中心、哈兽研等200个国内外创新机构,省科技大厦(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吸引美国GE等108家研发机构和服务机构入驻。
吸引集聚人才加快创新发展
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哈尔滨市把集聚用好人才作为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打造“人才引擎”,驱动创新发展。
一、分类建基地,构建集聚高端人才“蓄水池”。建设国内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依托产业园区、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14家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8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20所名校毕业生实践基地,集聚硕士以上人才2000余人。建设海外人才联谊引进基地。投资10亿元建设科技创新城创新创业广场,打造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留学报国基地”,引进带动4名“千人计划”专家、147名海外留学人员创办高科技企业136家。建设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基地。建立境外人才交流工作站,柔性引进外国专家368名,其中院士5名。
二、做强孵化器,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优化扶持政策。出台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对市级、国家级孵化器分别给予30万元和5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业绩突出的15家每个再支持20万元。已建科技孵化器62家,在孵科技企业2032户。创新孵化模式。学习吸收以色列先进经验,创新“孵化+投资+增值”方式,孵化高新技术项目73个,16家企业实现产业化生产。突出精准孵化。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汇集成果转化项目2326项,实现就地转化1237项。
三、加大投融资,建设人才干事创业“加油站”。强化资金投入。设立人才发展资金1亿元,上不封顶,加大科技创业人才基金项目比例,增加初创期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比重。拓宽融资渠道。5年来出资5.8亿元,设立4个专项融资担保平台和“两创”小微融资专属平台为科技型企业担保,扶持13家企业上市。设立知识产权补偿资金,为科技企业申请的3718件专利给予补贴。完善配套制度。出台科技创业投资风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实行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动态补充制度,成立创投基金17支,资金总规模达37.3亿元,已有创投机构21家,资金规模达53亿。
四、创建新机制,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园”。建立住房保障机制。出台人才公寓使用管理规定,出资1.5亿元购买225套人才公寓,入住人才115人,其中外国专家25人。健全创业服务机制。整合与人才相关的29项业务,实行“一窗受理、一站办结”,创办企业“四证合一”办理时间由30天缩短为5个工作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每年安排不低于200万元资金奖励优秀人才,定期组织中青年专家、市长特别奖和青年科技奖评选。积极推荐优秀人才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全市“两代表一委员”中优秀人才占比已达23.4%。
改革创新引才机制
筑牢转型发展人才之基
中共大庆市委组织部
多年来,大庆市始终把人才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下大力气招才引智,下大功夫育才用才,年均引进各类人才5000人左右,全市人才总量达到43.8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3.7%,比例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为实现转型发展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一、固本强基,创新引才体制机制。市县区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1次会议研究人才工作重大事项。成立正处级的市人才办,内设4个正科级科室,核定13个编制,统筹管理全市人才工作。设立了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年均1.2亿元,主要用于兑现人才政策、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等,2016年为引进人才兑现政策资金1200多万元。制定领导小组议事规则、人才引进程序等10多项制度,加强对县区、牵头部门监督检查,确保全市人才工作步调一致、统筹推进。
二、求实创新,实行项目化引才模式。面向全市征集人才项目,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立项。项目一经确定,就严密组织实施,实行一个项目、一个责任人、一张时间表、一抓到底的“四个一”责任制,资金按进度拨付。2015年设立“产业发展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市直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对接交流和宣传招聘等活动,引进重点产业人才4435人。
三、多管齐下,拓宽畅通引才渠道。编制发布产业引才目录,组织“人才引进高校行”等活动,重点引进专业方向与产业需求相吻合的各类人才,目前已引进优秀毕业生4500人、产业紧缺人才1.7万人。与哈工大、中科院长春分院组建哈工大环境集团、大庆育成中心等研发平台,积极引进战略新兴产业人才。依托重点项目引进人才,仅沃尔沃一个项目就引进500多人,其中外籍专家、企业高管30多人,积蓄起了发展汽车产业的人才优势。深入推进市校人才融合发展,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专家271人次到县区、乡镇挂职,推广实用技术460项,帮建科技项目242个。
四、以人为本,打造优良引才环境。完善引才政策,先后制定了30多项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涵盖了从人才创新创业到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建设273套人才公寓,拎包即可入住。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开通“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配备服务秘书,实行“一单制”审批、“一站式”服务,优先办理出入境、落户、社保、子女入学等相关手续。2014年,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杨晓明博士及团队兑现政策资金475万元。杨博士感慨地说:“我们选择大庆是正确的,这里有非常好的创业氛围和生活条件,创业环境媲美北上广!”
创新机制 引育并举
为建设一流大学夯实人才基础
东北农业大学党委
近年来,东北农业大学扎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十二五”以来,5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排名进入世界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兽医学、畜牧学等专业位居全国前6位。
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大聚才力度。创新政策,完善引才机制。出台人才引进办法,对引进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给予350万元资助和20万元年薪,聘为二级教授。聚焦重点,找准引才目标。聚焦重点学科专业,锁定杰出校友和农业人才,引进了“千人计划”入选者郭明若教授等10位高端人才,在基因药物、功能食品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培养学生116名。以用为本,创新引才方式。瞄准“千人计划”专家等人才,打破年龄身份限制全职或以兼职教授等形式柔性引进。近年来,柔性引进了中科院院士周琪等17位高层次人才。全职引进的赵匀教授,研制出19种国际领先的水稻插秧机,对提高单产、稳产和减少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人才梯队。依托重大项目,培育高端领军人才。依托科技专项和重点学科,培养出以国家杰青和国家科技奖获得者为代表的领军人才10余人。依托领军人物,培育优秀人才团队。按照“一个领军人才凝聚一个团队”思路,建成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依托“东农学者”计划,培育青年学术骨干。通过政策倾斜、逐级培养等方式,聘任首席教授2名,杰出学者6名,学术骨干51名,青年才俊93名,累计资助2377万元,形成了自有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农业生产实践,培育一线专家队伍。率先启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承担重大农业生产项目,选派中青年专家挂职副县镇长,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培养了一批农业专家。
三、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改革人才管理机制。修订完善大学章程,深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全员聘用制改革。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出台科技成果产权经营办法,近年来,利用知识产权入股创建公司的人才不断涌现。“长江学者”向文胜教授研发的米尔贝肟等3个原料药,近三年实现利润1.77亿人民币,创外汇0.48亿美元。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建立校领导联系领军人才制度,出台教职工进修培训等办法,使各类人才“成长有扶持、待遇有保障、做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先后选派309名教师做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等。“十二五”期间,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投入资金8900余万元。
创新机制 激发活力
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省农业科学院党组
近年来,省农科院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搭建发展平台,创新引才方式,完善评聘机制,着力打造一支勇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高素质农业科研队伍,为全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一、搭建发展平台,深度培养开发现有人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新建检验检测大楼、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8412亩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在全国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2013年以来,全院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励201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119个。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创立“五位一体”院县共建模式,先后与39个县市、3211个村开展共建。2003年以来,推广新品种3892个、新技术513项。创立省级龙科企业孵化器公司,目前已有27户企业入驻。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与美、俄等20多个国家的科研院所、大学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中国黑龙江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峰会、第三届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和第三届中·挪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互派访问交流学者600多人次。
二、创新引才方式,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建设省农科院现代农业和龙科种业集团种质创新2个院士工作站,聘请了张齐生等8位院士,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刚性引进紧缺人才。对引进博士给予10万元安家费和6万元科研经费,对哈外单位引进的博士再增加5万元安家费。引进的82名博士均成为我院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集聚创新人才团队。在全国农科院系统率先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成为我省首家具有独立招收博士后资质的科研单位,招收博士后295人。
三、完善评聘机制,科学评价使用人才。坚持评价机制与我院职能定位相结合。从2006年开始,紧紧围绕为全省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的主要职责,在自然研究、农业技术和实验这三个主系列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直接聘任,先后有260人直接评聘为高级职称。坚持评价标准与三农工作实践相结合。把服务“三农”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业绩量化考核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实行技术推广人员与科研人员同等待遇,推动全院每年有近600名科研人员长期坚持在农业生产一线,彻底解决了科研与实践脱节问题。坚持评价结果有利于服务支撑农业生产。全院有28名在服务“三农”中表现突出的科研人员被破格晋升为高级职称。大庆分院李志学破格晋升副研究员后,孩子高考都没回家,始终蹲守在兴十四村进行技术指导,高水平瓜类生产技术赢得农民广泛赞誉。
搭建事业平台强化保障激励
集聚高端人才支持产业发展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有限公司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自2015年初运营以来,在东北振兴遭遇“留不住、引不来”的人才困局中逆势“突围”,成功留住、引进和回流了一批人才。目前,集团拥有员工1307人,其中博士65人、硕士260人。集团已推出20多类100余种产品,申报专利340项,去年营业收入3亿元。
一、发展机器人事业吸引人才。借势国家战略提高企业对人才的承载力。集团瞄准国家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宏观部署和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精准扶持,聚焦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九大板块,各类人才均能在集团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借力政府扶持提高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宪魁书记、陆昊省长多次对集团的人才、技术、市场和投融资服务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集团获得政府股权投资1亿元,带动市场投资近3亿元,仅去年就吸引了机器人领域的硕士博士200余人。借助哈工大提高企业对人才的亲和力。哈工大在机器人领域有多年的学术积累和完整链条的人才队伍,建有机器人研究所、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级项目100余项,大批渴望创新创业的人才冲着工大而来。
二、搭建联动平台成就人才。打造技术创新平台。集团投资2000万元创建机器人研究院、研发中心和项目孵化基地等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了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聚集,降低了创新创业成本和技术创新周期。建立创新创业平台。集团建设了集生产、融资和市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目前有100多名已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工作的硕士以上学历人才回流,10人借助集团平台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建设产业集群平台。围绕主导产品建设集团生产基地,整合产业及配套资源,形成具备规模效应和完善配套的产业集群平台。目前,有20个项目进入集团平台孵化,其中,履带式爬壁机器人、排爆机器人等产品成功挺进国际市场。
三、提供优厚待遇留住人才。提供比肩发达地区的薪酬待遇。目前,高级技术顾问最高可拿到40万元的年薪,成功吸引了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孙钰等一批海内外科学家为集团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等帮助。给予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奖励。高薪聘任应届毕业生,最高年薪可达20万元;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奖”,重奖在科技创新创业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提供海外学习机会和晋升空间。集团加大人才的持续性战略培养,将引进的人才不定期输送到海外学习国际最先进技术,目前集团51名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平均年龄仅40岁。
留住用好本土人才
力促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
哈尔滨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天是一家从事网络安全核心技术研发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由7名年轻人租用不足10平米小屋、凑钱买了3台电脑开始创业,现已发展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中国网络安全50强企业,在北京、武汉、深圳、上海设立4个研发中心,在美国硅谷建有办公室,其网络监控预警能力覆盖全国,产品与服务辐射美、日等多个国家。16年来,安天风雨兼程、不断发展壮大,充分挖掘和利用龙江的人才优势,不拘一格招募选拔使用各路精英。
一、近水楼台先得月,提前进校抢人才。哈尔滨高校众多,安天提前到哈工大、哈工程等生源好的高校寻觅有潜力的好苗子,通过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与知名高校联手举办信息安全竞赛、网络安全冬训营等活动,邀请大学生来安天参观和演练,使安天在高校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很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选择到安天发展,仅近三年就招揽信息安全相关专业优秀高校毕业生130名。
二、不唯资历和学历,只看能力和潜力。安天现有员工550人,研发工程师400多人,有些很优秀的工程师是大学肄业,有的还是中专生。总工程师张栗伟就是一个典型。他大学肄业,但酷爱编程,在加入安天仅4个月就成功编出能够查杀4200种木马的杀毒软件,不到2年时间晋升为系统程序员,成为安天的股东,任研发总工程师。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反病毒引擎被金山毒霸、小米手机等众多知名企业采用,部分产品和服务已辐射到美、日等境外企业。另外一个典型是童志明,中专学历的他悟性好、潜力大,带领团队开发的系列反病毒引擎产品,为国家主流信息安全企业的安全设备和4亿部手机终端提供病毒检测服务。
三、充分尊重人才,放手使用人才。安天用人不落“窠臼”、不拘世俗、唯才是举。安天完善的福利制度和良好的环境吸引了众多求职人员,其中不乏网络安全的奇才。精通技术研发、善于经营管理的潘宣辰从硕士毕业开始组建武汉安天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即安天移动安全公司(AVL Team),目前为止,安天移动安全公司从成立之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近200人,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众多名校的青年才俊招致麾下,推动公司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安天移动检测引擎是全球首个获得AV-TEST年度奖项的中国产品。安天尊重创新创造、保护知识产权,设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小组,对取得发明专利的,根据专利等级给予现金奖励,仅此一项,安天每年就要投入30万元。目前,安天拥有专利130项。
培养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中共宁安市委组织部
宁安市建立认定管理、培养培训和激励保障“三位一体”培育制度,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助力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完善认定管理,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完善认定标准。按照种植、养殖、加工规模和收益是一般农户3倍以上的标准,认定规模生产型人才7900人;按照服务对象超过10人的标准,认定从事农技服务的技能带动型人才1280人;将930名为农民提供服务的文艺人和乡村社会工作人员认定为社会服务型人才。规范认定程序。制定农村实用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实行群众公推、支部公示、群众公评、党委考察的“三公一考”选拔制度,认定农村实用人才1.2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4%。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通过年度测评和交心座谈等方式加强沟通,对作用发挥突出的重点培养,对思想退坡、效益滑坡的重手扶持,对取得技术职称的在贷款、良种、防病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二、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整合资源抓培训。依托地域资源和周边高校师资优势,创建古塔田园家庭农场、渤海稻作馆等农民实训基地12个,开办新型农民大讲堂10期,依托涉农院校培训农村精英人才461人、种植大户1000人、新型农民5000人。针对需要送培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先后邀请专家教授52人次,举办培训班120余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万余人次,组织63名致富带头人到上海、山东、浙江等地区考察学习。党建引领助培训。开展远程助学、党员实用人才“结对帮扶促增收”活动,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已建立农村远程教育站点252个、合作社党支部8个、党员培训示范基地12个。
三、强化保障激励,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强化政策扶持。每年安排4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对涉及农村实用人才的项目在申报、审批、考核等过程中优先安排,并先后推荐71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当选为市级“两代表一委员”,320名进入村“两委”班子。实行示范带动。通过引领“土专家”变身产业带头人,推进本土人才的培养和转化。通过乡土人才带动,全市果蔬种植面积发展到40万亩,年对俄出口农产品达5.2万吨;响水“两化”建设流转石板水田13.5万亩,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营造人才环境。充分发挥电视台、党校、农民夜校、远程教育课堂的宣传平台作用,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相继推出了木耳合作社社长陈荣峰、果蔬庄园经济引领者高波、产粮大户陈休志、全国劳动模范王克存等一大批乡土人才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