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大庆喇嘛甸油田副总指挥李怀仁
《中国人才》记者 张圣华
如今已经87岁的李怀仁,离开工作岗位整整27年了,可是,每当回忆起年轻时奋战在油田生产一线的场景,他依旧记忆犹新。虽然那时的条件在如今看来,其艰苦程度难以想象,可从他的叙述里,一点也感觉不到那是在吃苦,反而充满着建设祖国的骄傲和自豪......
从部队到油田,不变的是爱国情怀
提起上世纪大庆油田的石油工人,总能让人们联想到铁人王进喜的高大形象。当时,王进喜式的石油工人有很多。1961年,19岁的李怀仁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在部队,李怀仁每天接受着最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感受着国家强大的重要性。1956年6月,从部队转业后的李怀仁被分配到了玉门油田工作,从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到为国家奉献能源的石油工人,“战场”变了,但李怀仁心中那份建设祖国的信念从来没有变过。
刚刚转业到玉广]油田成为一名钻井工时,只有初中学历的李怀只知道闷头干,觉得多千一点就能为祖国多奉献一点石油。可是,干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忽然发现,埋头苦干重要,但抬头看路更重要。他喜欢琢磨,他要明白自己干的活在整个油田生产中处于怎样的环节、有什么样的作用,还要清楚怎么干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价值。
为了提高效率,李怀仁在工作中开始更加注重思考,由于他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对于提高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快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赏识,仅仅用了5年的时间,就一步步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领导干部。
年纪轻轻就走上领导岗位,对于李怀仁来说是一种认可,但同时也让他身上的责任和担子都更重了。1961年,大庆油田会战伊始,需要大量有经验、懂技术的石油工人,李怀仁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一路向东,加入到了大庆油田的会战中。
从玉门到大庆,誓要拿下大油田
初到大庆,李怀仁最大的感受就是荒凉,映入眼帘的是无边的荒原,一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成群的蚊子嗡嗡地追着人叮。但李怀仁一心想赶快加人石油会战,对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从没有抱怨过。
根据会战指挥部的安排,原本从事钻井工作的李怀仁,被分配到了采油一部组织部负责调查摸底工作。因长期高负荷工作,再加上睡眠不足,李怀仁的身体向他“抗议”了。一天夜里22时,刚开会回来的李怀胃里十分难受,一直呕吐到凌晨3时,去医院一查原来得了胃穿孔。即便这样,第二天清晨6时许,李怀仁还是拔掉输液管从医院跑出来,投人到紧张的工作中。
“那时没有公交车,更别提小轿车了,下基层全靠两条腿,一家一家地走。”李怀仁在调查摸底时不知走坏了多少双鞋。他说他喜欢下基层,他始终惦记着要和工人们一起干活儿,“还是风风火火地上站、上井好。”李怀仁多次向领导反映要到基层去,领导不同意,他就大胆地找到了“大领导”,最终被组织派到采油一部井下作业处试油大队任副大队长,从此过上了“油手油脸油脖子,手里提个饭盒子”的日子。
会战时物资贫乏,家里口粮不够吃,李怀仁常常饿着肚子就上井千活儿。严冬饿得实在挺不住了,他就掰一点点大饼子含着吃,无论多么艰苦,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
也正是因为整天扑在工作上,李怀仁忽略了对家庭的照顾,家里的一切琐事全靠妻子一人操持着。有一年过年,李怀仁好不容易从繁忙的工作中喘了口气,想要回到家里和妻儿一块过个团圆年,可是刚一进屋,小女儿就指着李怀仁问妈妈,“这个没见过的叔叔是谁啊,为什么要到咱们家来?”一句话让李怀一时间哭笑不得,他心里也觉得对家人亏欠很多,但会战每一天都马虎不得,为了祖国的石油资源,他只能舍弃陪伴家人的时间。
从萨尔图到喇嘛甸,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
1973年6月,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原本作为战略储备的喇嘛甸油田提前进行了开发建设,李怀仁被任命为副总指挥兼生产办主任。作为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环节,喇嘛甸油田的开发建设过程备受关注,李怀仁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面对压力和困难,最好的对策就是正面迎上去。喇嘛甸油田会战之初,指挥部没有房子,李怀仁和其他指挥们就只能在帐篷里办公,冬天没有采暖设备,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状态下就只能靠烧炉子来取暖。条件艰苦,工作却容不得半点马虎。那个时候,李怀仁每天白天在帐篷里研究图纸,晚上就带着手电筒和图纸到现场逐条管线、逐个井站间去确认,确保全厂的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条管线的走向都能印在他的脑海里。正是这样对每一个细节的烂熟于心,让李怀仁能够第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次,2号联合站的缓冲罐管线突然出现穿孔情况,水和油瞬间开始往外喷,第一次面对这种情况的当班女员工当下就吓哭了。幸运的是,李怀仁正在这附近巡查,看到喷涌而出的油水后,立刻前去处理。到达现场后,李怀仁仔细观察了一下便准确判断出,管线穿孔是由于当班员工没有控制好缓冲罐压力导致的。发现问题后,李怀仁便冲进现场,重新控制了罐内压力,这才没有引起大的事故。
在李怀仁和采油六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喇嘛甸油田在开发建设三年后,产量就达到了1300万吨,并创造了1000万吨持续稳产14年的辉煌历史,为大庆油田高产稳产5000万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学徒到师傅,徒弟遍油田
只有初中学历的李怀仁,从最初什么都不会,到成长为钻井、采油的行家里手,只用了几年的时间,这其中除了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外,也离不开师傅领进门时手把手的教授,成长成才后的李怀二也深知培养徒弟的重要性。因此,在自己出徒后,他便主动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身边的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少走弯路,尽快成长起来。那时,虽然没有拜师也没有系统的教学,但李怀仁每天都和徒弟工作在一一起,一有空就向他们传授经验,有时把徒弟请到家里吃饭,既加深了感情,又提高了技术。此外,他还在经济方面帮助有困难的职工。
从玉门油田到大庆油田,从钻井到采油,李怀仁教过的徒弟也都逐渐成长起来,用专业知识为祖国的石油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除了专业技术上的传帮带,李怀仁工作时的状态和精神,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年轻人,也正是有了一代代石油人这样的传承,才让“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发扬至今,在大庆油田乃至整个石油行业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力量。
(大庆油田第六采油厂黄越对本文亦有贡献)
人物简介:
李怀仁,男,甘肃武山人,1933年2月生,1951年入伍,1956年转业到甘肃玉门油矿。曾任,玉门油矿试油大队副书记,1962年调大庆油田,先后任采油厂组织部副科长、科长,作业大队党委书记,1973年任采油六厂副总指挥、副厂长。
|